泰伯,一作太伯,姬姓,商后期周部落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长子。古公亶父晚年认为少子季历之子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欲立季历再传位于昌。泰伯和其弟仲雍知道父亲意图后,便决意让季历继位。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父患病之时,泰伯和仲雍假借为父采药治病,从今属陕西的岐山周原居地率领部分周人向东南迁徙,最后定居于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随从民俗,断发文身,以示不返。古公亶父病卒时,泰伯、仲雍回去奔丧,再三礼让,由季历继承父位。泰伯、仲雍回到梅里后,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泰伯,自号“勾吴”。时值商后期,王朝衰落,中原地区的侯王用兵频繁,泰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内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名曰“故吴”。泰伯定都梅里后,凿渎开泾,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泰伯率领民众于公元前1122年开凿了泰伯渎(现称伯渎港)及其两侧的九条支流,这是江南最古老的人工河道,人民世受其利。泰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周灭商后,仲雍之孙周章被周王朝封为吴国君<子爵>,列为诸侯。泰伯葬于梅里东之皇山(后名鸿山,今鸿声境内)南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桓帝命吴郡太守麋豹于鸿山监修泰伯墓,并在泰伯故城中“即宅为祠”,建造泰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后人尊奉泰伯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泰伯庙会
年逢农历正月初九为梅村泰伯庙会,相传这天为泰伯诞辰之日。
明宣德五年(1430年),苏州太守况钟率父老子弟数千人谒庙,为泰伯庙会之始。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用王者礼乐,极为隆重,数万人前往观礼。
泰伯庙会为无锡地区一年一度第一个庙会,接着三月香讯,庙会接连,直至四月初八祗陀寺庙会,才告结束。所以人们有“落魂泰伯庙,收魂祗陀寺”之称。
旧时,泰伯庙会时间一天,是日烧香游客数以万计,摊贩云集。有江湖卖艺的,有农具交流的,有糖果玩具的,有风味小吃的,也有设摊赌博的。三教九流,无其不有。附近乡民,都邀亲访友,备宴招待,十分热闹。1950年泰伯像被毁。1951年起,泰伯庙会停止开放。1984年修复泰伯庙。1986年庙会恢复。这年庙会之盛,不减当年。有查桥乡的狮舞,有坊前乡的龙灯舞,有梅村乡联合起来的大型乐队;由学生和群众组织的各种文艺,各乡镇的商业系统都前来设摊展销,哄动了整个无锡地区,游人达十万余人。以后,年年庙会,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