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首页 - 新闻 - 博客 - 探古 - 家谱 - 祭奠 - 商务 - 名人 - 宗德 - 图库 - 研究会 - 电子刊物 - 论坛
loading...
新闻日历
无锡籍音乐家王莘和他的《歌唱祖国》 (1)
时间:2017/10/2 11:52:13 出处:无锡史志 作者:虎纹剑兰(转载) 2357次

   王莘(1918—2007),无锡荡口镇人。著名音乐家,《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幼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音乐。因家庭贫困,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先施公司当学徒。“七七”事变后,激于民族义愤,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在冼星海、吕骥等人引导下,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冬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曾参加《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毕业后任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教员,并开始群众歌曲的创作活动。1942年调晋察冀边区文联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边区群众剧社,任副社长,创作进入旺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音乐工作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1950年创作的《歌唱祖国》,唱响了全国,成为他一生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了《王莘歌曲选集》,1986年获鲁迅文艺奖。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响起人们熟悉的雄壮歌声时,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那是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宇航英雄杨利伟将《歌唱祖国》带上了卫星。这歌声响彻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时隔4年,2007年11月28日,中国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成功地从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向地球发来了《歌唱祖国》的音响信号!

  这是真正的天籁之声,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王莘献给他一生挚爱的伟大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这歌声来自何处?追根溯源,它起于王莘的家乡无锡荡口。

   歌起荡口

1918年10月26日,王莘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荡口的一户贫苦人家,原名莘耕。父亲王锦亭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经营当地土产品;母亲在家耕种三亩租田,也种桑养蚕。

  荡口是无锡和苏州交界处的一个古镇,因位于鹅湖(俗称鹅肫荡)之口而得名。水路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每每春闲时节,伴随着隆重的庙会传统,锣鼓喇叭、二胡琵琶、滩簧锡剧、苏州评弹等江南民间的音乐戏曲总能在这里汇聚。荡口也是无锡地区最早的现代音乐教育萌芽地之一,中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大师周少梅、刘天华都曾当过荡口鸿模小学的音乐教师,给这片富饶的江南古镇带来了音乐的启蒙。著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也与荡口华氏望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之乡的王莘,6岁时就进入了荡口施德教会学校,3年后,转入了华氏在祠堂内创办的怀芬女校(后并入果育鸿模学堂),在国文老师沈凤梧和音乐老师华倩朔的关怀下,识字认谱,为日后从事歌词歌曲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姐夫朱英才觉得他具有音乐天赋,也悉心辅导他习识简谱,并教他拉二胡,吹笛子。不久,他就能吹拉江南丝竹中的“老六板”“柳青娘”“梅花三弄”“行街四合”等曲子。13岁那年,王莘小学毕业。父母亲本想让天资聪颖、秉性忠直的儿子继续上中学,甚至上大学,使他能成为一名音乐家。然而,家境穷困,上不起中学,培养儿子成音乐家只能成为父母亲难以实现的梦想。

1932年,14岁的王莘经亲戚介绍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在先施公司当学徒,做见习店员。从孤陋寡闻的乡村来到十里洋场,繁华喧嚣的都市拓宽了王莘的视野,也让自己隐藏的音乐潜能和天赋开始得到发挥。白天,他在公司勤勉工作,晚上去先施公司二楼的量才职业夜校学习国文和英语。在夜校里,他认识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受到他爱国进步思想的教育。那时,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正在蓬勃兴起,作为热血青年的王莘,开始自觉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同时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和孙慎等人。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加深了王莘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认识。王莘的工作是替顾客送货。一次,他给日本武士伊藤送一张沙发,半道上遇到一伙无赖地痞,沙发差一点被抢。他好不容易把沙发背到伊藤家,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他担心有人再打沙发的主意,便坐在沙发上等待伊藤。午睡后开门的伊藤看到王莘竟然坐在他新买的沙发上,不禁勃然大怒,嘴里恶毒咒骂着,并连扇王莘两个耳光。

  十多年后,当王莘讲到这件事,仍然义愤填膺。他在《歌唱祖国》中写道:“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他用亲身感受告诉世人,落后就要受人欺负,祖国强大了,再也没有外国强盗敢在中国大地上称王称霸,为非作歹了!

  歌声引路

1918年10月26日,王莘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荡口的一户贫苦人家,原名莘耕。父亲王锦亭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经营当地土产品;母亲在家耕种三亩租田,也种桑养蚕。

  荡口是无锡和苏州交界处的一个古镇,因位于鹅湖(俗称鹅肫荡)之口而得名。水路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每每春闲时节,伴随着隆重的庙会传统,锣鼓喇叭、二胡琵琶、滩簧锡剧、苏州评弹等江南民间的音乐戏曲总能在这里汇聚。荡口也是无锡地区最早的现代音乐教育萌芽地之一,中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大师周少梅、刘天华都曾当过荡口鸿模小学的音乐教师,给这片富饶的江南古镇带来了音乐的启蒙。著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也与荡口华氏望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音乐之乡的王莘,6岁时就进入了荡口施德教会学校,3年后,转入了华氏在祠堂内创办的怀芬女校(后并入果育鸿模学堂),在国文老师沈凤梧和音乐老师华倩朔的关怀下,识字认谱,为日后从事歌词歌曲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姐夫朱英才觉得他具有音乐天赋,也悉心辅导他习识简谱,并教他拉二胡,吹笛子。不久,他就能吹拉江南丝竹中的“老六板”“柳青娘”“梅花三弄”“行街四合”等曲子。13岁那年,王莘小学毕业。父母亲本想让天资聪颖、秉性忠直的儿子继续上中学,甚至上大学,使他能成为一名音乐家。然而,家境穷困,上不起中学,培养儿子成音乐家只能成为父母亲难以实现的梦想。

1932年,14岁的王莘经亲戚介绍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在先施公司当学徒,做见习店员。从孤陋寡闻的乡村来到十里洋场,繁华喧嚣的都市拓宽了王莘的视野,也让自己隐藏的音乐潜能和天赋开始得到发挥。白天,他在公司勤勉工作,晚上去先施公司二楼的量才职业夜校学习国文和英语。在夜校里,他认识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受到他爱国进步思想的教育。那时,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正在蓬勃兴起,作为热血青年的王莘,开始自觉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同时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和孙慎等人。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加深了王莘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认识。王莘的工作是替顾客送货。一次,他给日本武士伊藤送一张沙发,半道上遇到一伙无赖地痞,沙发差一点被抢。他好不容易把沙发背到伊藤家,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他担心有人再打沙发的主意,便坐在沙发上等待伊藤。午睡后开门的伊藤看到王莘竟然坐在他新买的沙发上,不禁勃然大怒,嘴里恶毒咒骂着,并连扇王莘两个耳光。

  十多年后,当王莘讲到这件事,仍然义愤填膺。他在《歌唱祖国》中写道:“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他用亲身感受告诉世人,落后就要受人欺负,祖国强大了,再也没有外国强盗敢在中国大地上称王称霸,为非作歹了!

  

(责任编辑:过汉城)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线电话:0510-8262900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