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远祖,夏时建祠,有四千多年历史,号称中国第一祠堂。果真如此?
她的先祖,诗称大儒,身任武将,护驾有功。果真如此?
她的无锡始祖,身如温玉,改佛入儒,质美志勤。果真如此?
她的无锡始祖,封地黄潜,随驾吟诗,德传乡里。果真如此?
她的无锡始祖,宅居惠山,墓葬惠山,崇祠惠山。果真如此?
过氏的无锡始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启了无锡过氏的基业;是谁呢?
是宋代徐王郡马过孟玉。
................................................................................
山东莱州东莱山
二侯祠述说着过氏前世
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帝大禹封本族人邰(tai第二声)的长子旻(min第二声)灌为过国国君,封其次子旻鄩(xun第二声)为戈国国君。古人以国为姓,过、戈二姓由此起源。
夏王朝传到太康时,东夷穷氏首领后羿攻入夏都,但后羿荒于治国,被家臣寒浞(zhuo第二声)谋杀。寒浞当政,令长子浇和次子豷(yi第四声)分别攻打过、戈二国。戈国先被攻破,旻鄩率众逃到过国,浇和豷合力攻破过国并纵兵屠城,旻灌和旻鄩率众逃到五十里外的东莱山中,二位君主生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杀。
旻灌的儿子悻(xing第四声)和旻鄩的儿子岿,埋葬了父亲的尸体。为了避开寒浞的追杀,他让族人改换姓氏,又刺血记住寒浞的暴行。他们藏好封国金券,相约复国后回来重修君主坟墓、建祠立碑,然后带着血书逃奔各地。
四十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过悻和戈岿的帮助下,消灭了寒浞,史称“少康复国”。少康复国后,过悻和戈岿回到东莱山,重修了旻灌和旻鄩的坟墓,建造了二侯祠,建了刺血亭、暴寒亭,还在岩壁上契刻《莱丘铭》来记住这段历史。
因为夏时躲避寒浞的追杀,过、戈族人改换姓氏已经增加到十六姓。于是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在祖谱上,并且在刺血亭中刺血书碑。这就是人称山东莱州是“十六姓氏发祥地”的来历。暴寒亭中暴寒书碑记叙了寒浞篡僭的罪行。到了宋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带着曾孙任象贤、任象俊到东莱山寻根祭祖,并重修了祠墓,现在二侯祠前的任伯雨祭祖碑记述了这件事。
传说中的二侯祠、二侯墓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堪称中国最早祠堂之一,中国最早墓地之一。
................................................................................
建康京口渡江口
长江水诉说着过氏护驾
北宋末年,安徽和州(今巢湖和县)大溪村出了个大儒。他名叫任象贤,号拙斋,追承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学说,其儒学被时世所推崇。宋哲宗时,朝廷征召他,他没有就职。宋高宗登位,任氏兄弟任象贤、任象俊正在淮南一带举义兵抗金,于是,征召任氏兄弟任执金吾(官名,相当于近卫官)。
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从汴京出逃,被金兵追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前有波涛汹涌的大江阻拦,后有追兵将至,情况十分危急。慌乱中,宋高宗问身边众人道:“今日危难之际,谁能挺身而出?”随员大多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这时,任象贤、任象俊出列边哭边发誓:“我们深受国恩,将拼死相报!”在国有旦夕之危、帝有生命之险的危难时刻,任氏兄弟一边警惕追兵,准备死战;一边保护宋高宗上船渡江,终于摆脱了追兵。
宋高宗感念任氏兄弟保驾有功,准备重奖任氏兄弟。任氏兄弟恳求道:“我们先祖是夏后封的过、戈两姓,过、戈两国被寒浞篡灭,才托附任姓。后代虽然复宗,但没有朝廷的正式批准。恳请恩赐复姓,就十分满足了。”宋高宗为嘉奖他们孝心,敕赐任象贤恢复过姓,授临安护驾都督;敕赐任象俊恢复戈姓,授闽中控夷元帅。
这时,已经离夏氏过、戈两国覆国三千多年了,过、戈两氏后人仍念念不忘恢复过、戈两姓,这真是三千年延续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我族本姓过、戈!
................................................................................
安徽和州太溪村
"劝学说"述说着孟玉如玉
安徽巢湖和县,地处皖东,一向是江淮水陆的要冲。和县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马鞍山。和县古称和州,桐城闸镇漯百乡太溪村,是无锡过氏的祖居地。
宋元祐年间,过氏六十世孙任伯雨,以进士拜右正言官,忠直得罪蔡京,谪放居住这和州太溪村。任伯雨的曾孙是六十三世孙护驾宋高宗的任象贤、任象俊,任象贤的儿子就是过氏六十四世孙过孟玉。过孟玉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到了二十一岁,同乡状元张孝祥,写了一篇著名的“劝学说”给过孟玉。张孝祥在建康留守任上,曾写下名作《六州歌头》,词笔饱墨酣,淋漓痛快,读之令人起舞。他写给过孟玉的劝学说《勉过子读书》是这样的: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车敝,憩于途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过氏子年二十有一矣,弃其旧学之佛,而惟吾儒之归,质甚美也,志甚勤也,犹惧其画也。故书此以劝之。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结束的时候懈怠。现在有两个人,都有一百里的路程要走。一个人在鸡叫的时候就起程,但马瘦车又破,在途中休息了好几次,就是用尽整日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另一个人中午的时候起程,马好车也快,行进中也不休息,我知道他肯定比鸡叫就出发的那个人早到目的地。车和马,关乎质量;憩于途和行不息,关乎勤惰。过氏之子年龄二十一岁,放弃过去所学的佛教经典,回到我们儒家学说中来,才质很美好,立志很勤奋,但我还担心他中途停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劝勉他。
这篇“劝学说”有三层意思。劝学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好的工具,则事半功倍,没有好的工具,就会事倍功半。劝学二: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切忌“三日打鱼,二日晒网”。劝学三: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即使“马瘠车敝”,也照样能到达目的地。
从这篇“劝学说”中,可以想见过孟玉在和州时的为人:弃佛入儒,“质甚美也,志甚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