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安徽和县南二过村新落成的“南二过过氏宗祠”,和县太溪及含山铜闸二支过氏宗亲举行了首届祭祖大典。祠内供奉的始祖是过(任)象贤、象俊俩兄弟,象贤是我无锡过氏始祖孟玉公的父亲。历史上过、戈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一脉相承的,而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多次坎坷。其间曾被迫托姓于其他姓氏,族人顽强地争取恢复过、戈姓氏;又有被削夺姓氏、再获复姓的多次反复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很值得后人敬仰并不断地发掘、探索历史文化积淀。
史载公元前2043年(距今4050年),夏王朝以及其诸侯国过国和戈国经历了一次被仇人篡国,君侯自尽、国破并被屠城的惨剧。为了躲避追杀,族人被迫改托换姓氏,但共同刺血记住自己的本姓氏以及敌人的暴行,藏好封国的金券文书及龙旗龙章。相互约定在恢复了过和戈的姓氏后,回来重修坟墓、建祠立碑。然后携带血书逃奔他方。
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奋斗,过悻及戈岿这两位堂兄弟,率领众人,协助夏王朝的第六代国君“少康”消灭了霸占过国的浇及霸占戈国的豷;消灭了篡夺夏王朝的仇敌寒浞。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封国,并恢复了过、戈姓氏。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少康中兴”就是这件史实。
但是,因此而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四十余年来,国人有的托姓为“任”;有的取谐音为“柯”;也有的延伸为其他姓氏。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族人汇集于东莱山祭祀殉难的国君和先祖时,已经发展到共有十六个姓氏了。现今,山东省莱州市东莱山二侯祠“刺血亭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过侯琮”碑刻铭文:帝夏禹宗,避戳托姓:过、戈、柯全部;任大部;殷、阴、姒、士、夏、相部分;龙、施、国、倪、刘、尼一部分。一裔一祖,我氏欽永。夏相乙亥岁中冬曜日。
在以后的历史时期,过、戈、柯、任等姓氏相互错杂,也有数代人时而姓过,时而姓戈,还有姓柯及姓任等。而谱牒所入录者以具有相当社会地位或有一定贡献和影响的人士为主。因而虽经历三千三百余载的岁月,记载入录的只有六十余代近百人而已。实际是“名人录”显然不够详尽,而且世系也有许多疏漏和谬误之处。这与当时的朝代更迭战乱动荡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有关系。但是对过、戈氏起源的认定应是毋庸置疑的。
从夏王朝时期族人险遭灭顶的残酷迫害下能刺血刻石,散而复聚;到宋朝中期,先祖任伯雨携曾孙象贤、象俊到山东东莱山寻根祭祖的时候,已经历时三千多年了,可见这个信念历经数千年岁月磨炼还坚定不移。历来有不少姓氏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更体现出过、戈族人延续血脉的原动力是多么的伟大,赓续不息的凝聚力是无比的强大。
任象贤、任象俊,从小在心底种下我宗本过、戈的信念。因此,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的战乱时期,宋高宗赵构征召象贤、象俊为执金吾(官名,相当于近卫官)。当时被金兵追杀到镇江附近,前有波涛汹涌的大江阻拦,后有追兵将至,情况万分危急。高宗随从人员星散逃命。慌乱中,高宗对身边众人说:“我平时对大伙不薄,今日危难之际,谁能身先士卒?”当时随员大多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唯有象贤、象俊挺身而出,边哭边告:“我们深受国恩,粉身碎骨也要相报!”兄弟俩四条粗壮的胳膊,像大鹏的羽翼一样,保护着高宗赵构上船,渡江而去,转危为安。宋高宗赵构感念拥护之功劳,准备重重地加以奖赏。兄弟俩叩头请求:“我们先祖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先祖遗物簋祖是夏后封的过、戈。后被寒浞篡灭,才托附任姓。有莱丘铭记录具在(可见是他们的曾祖父任伯雨领着他们寻根祭祖后留下的深刻信念了)。后代虽有复宗,但未获正式批准,终究微弱得很。恳请如能恩赐复姓,就十分的满足了。”高宗皇帝为嘉奖他们的孝心,敕赐任象贤恢复过姓,为过象贤,授临安护驾都督;敕赐任象俊恢复戈姓,为戈象俊,授闽中控夷元帅。随后,象贤子孟玉年少才俊,高宗皇帝考虑其父亲的功绩,选配皇侄女逍遥郡主,爵列徐王郡马。郡马公由高宗皇帝赐宅第无锡黄藻里。于是在880年前(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定居无锡,成为锡山过氏始祖。从此锡山过氏,成为无锡的名门望族、代有人才辈出。并由此传承有序、记载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