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首页 - 新闻 - 博客 - 探古 - 家谱 - 祭奠 - 商务 - 名人 - 宗德 - 图库 - 研究会 - 电子刊物 - 论坛
loading...
新闻日历
我与“大、小过老”的感情弥深
时间:2016/5/26 10:30:33 出处:过氏文化研究会 作者:聂卫平 2092次

   过氏家族本是江南名门,祖上过百龄是清末的大国手,直到过氏兄弟的曾祖父才移居安徽歙县的。我与“大、小过老”的感情弥深,“小过老”(过惕生)是我师父,“大过老”(过旭初)与我同样具有师徒之实。
     1963年,当时我11岁,我家住在北京的南池子,家里有座二层小楼,我父母都是党政高干。当时“大过老”在南河沿政协文化俱乐部工作,我和“大过老”前后不知下过多少盘。最初是下让6子棋,到了1965年,我执黑已和“大过老”可以平下了。因此,围棋界的师徒间有界线,可却又很模糊,但凡促进了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一切都可忽略不计……
    1903、1907年,“大、小过老”先后降生歙县,他们的师父是闻名皖南的许甫延,“小过老”天资聪慧,13岁就“蹚平”乡里,17岁时战胜了自己的受业恩师许甫延,从此闻名皖南……据“小过老”当年回忆,“大过老”较“小过老”长了4岁,是他先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上海、北京遍访高手,磨砺棋力。1924年,“大过老”在北平八宝胡同俱乐部举行的中日围棋对抗赛中赢了日本棋手,一时名振了“四九城”,而段祺瑞又是个棋迷,因此“大过老”在北平经常指点段祺瑞,还有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下棋,并得以资助……1926年,19岁的“小过老”到上海发展。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抑或是实力使然,到了上海的“小过老”,以完美的“弃子战术”先“干”掉上海著名的高手吴祥麟,随之一鸣惊人、名满京沪。役毕,歙县同乡会和其它一些民间团体开始请“小过老”执掌教鞭,至此,兄弟俩双双踏上了以棋为生的道路。
    1927年,“小过老”行程千里拜访了北京弈坛的代表人物顾水如。此时的顾水如早已名满天下。顾老本是上海金山县人,1914年背副棋盘、棋子去了北京,得到了段祺瑞的赏识和资助,漂洋过海,被送到日本学习了两年,之后回国,顿时成为北京围棋界的顶尖高手。上篇我们说道,此时,年仅14岁的吴清源跟顾老下棋已到“分先”的“分“,“小过老”拜访顾老时,顾老为验证“小过老”棋力,让两人交手几局,第一盘“小过老”半目险胜,随后输了几盘,从实力上看,两人当时可谓不分伯仲。
    “大、小过老”都非常谦逊、和蔼,尤其是“小过老“有“好好先生”的美誉,几乎什么事都是好,“好的……挺好……这样就好……”诸如此类……在我的老师中,“小过老”和雷溥华在别人眼中都要归到没性格的这类里,与世无争,怎么着都成。在棋上,我汲取了他们的精华,可我没能学到他们温文尔雅的品格,这点确实有点遗憾,不过还是“得知桑榆,失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顺其自然的好……后来“小过老”在上海办过“上海弈社”,在南京受聘“公众连环社”,在北京开办“四宜轩”,几近周折开办的“北京棋社”,这些都是我们该了解的……
   1927年,“小过老”去北京拜会了顾(水如)老,一月有余,“小过老”回到上海。从民国算起,上海前后聚集了一大批棋手,如吴祥麟、过惕生、刘棣怀、潘朗东、顾水如、陶审安、王子晏、魏海鸿、陈藻藩、汪振雄、王幼宸、余孝曾、张恒甫、胡沛泉等。这些老前辈们的迁徙之路,上海富商张澹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澹如出身于浙江湖州的盐商家庭,家有“子(枪支弹药)”,他二哥张静江曾出巨资支持中山先生的革命,因此成为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出身这样的家庭加之又有政治靠山,张澹如在上海做起生意如虎添翼,日进斗金。张澹如是个真正的棋迷,他在自己的私宅中创建“上海围棋研究会”,从民国初期到三十年代,张澹如资助围棋前后长达二十年,不求回报,不惜钱不惜力。在此期间,每月给研究会的棋手提供津贴、膳食。同时经常邀请日本棋手来上海访问,频繁交流,促进中国棋手水平提高。

但不是所有的“达官贵人”都像张澹如。大部分“爷”喜欢围棋只是为了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找些会下围棋的来家里,手谈一局,像顾老、“小过老”、崔云趾、刘棣怀等都有这样的经历。围棋在这些富人心中其实只是个消愁解闷的工具而已。
    当然,这钱也不好挣。进了“老爷”的家,那“谱”可大了去了。“小过老”说过,进门是去辅导“老爷”,可时时刻刻却要低人一头。“老爷”们通常坐在高高的太师椅上,而你得坐凳子,有时候姿势太正不成,“当面锣对面鼓”的会显得不够恭敬,因此得侧着点身子,腰板也别直了,要微屈,故作深思苦恼赞叹状,要把对手烘托得很强大。赢了他呢,人家会不高兴,像段祺瑞就没人敢赢,因为大家都知道段祺瑞的脾气。真赢了,别说没赏钱,立马就下逐客令,揍一顿都有可能。可段祺瑞赢棋的时候,又高兴,多给赏钱,有时候还给点吃的什么的。据说,当年唯一能赢段祺瑞的只有他儿子段宏业。输也要有输的策略,因为有些人真会认为自己的棋很棒,反过来就奚落你,说你本事不行。因此,要想拿赏钱,又想不被奚落,老辈棋手往往把输赢安排的折折叠叠,先证明自己具备实力,然后再把棋输掉拿钱了事,可光靠这一项是养活不了一家人的,还得去茶馆下“彩棋”。
    当年北京的西单有家茶馆叫”海丰轩”,这是北京老辈棋手们的据点之一。“彩棋”的形式大都采取打升降,平下押的价最低,因此有“心计”的高手往往故意隐瞒实力,先弱势对人,让对方觉得水平差不多,输赢都有机会,之后再通过让子加码,再斗斗气,以期最大的利益。现在想来,这样的做法有悖棋道精神,可那年代要想以棋谋生实属无奈之举。“小过老”认为“彩棋”对棋艺百害而无一利,只会令参与者半途而废。等出了名,下盘指导棋,再收点费用,总之老辈棋手当年过的是有这顿没下顿的日子。
   当然,现在想来,有些难伺候的“爷”“曲线”帮了中国围棋一把。
“小过老”后来去武汉受聘“公众联欢社”当教员,在南京呆了3年多回到了上海。之后与顾水如在上海开办“上海弈社”,为中国的围棋事业四处播种,不辞劳苦……我的老师“小过老”,简单,质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围棋了……
   但凡决得出胜负的,统统可称之“气行”,围棋中最好的“斗气”方式,就是“番棋”。高手对决,有你擅长的,定然也有别人的强项,当数字足够大的时候,偶然的事情会越来越少,慢慢地显露出的才是真正实力,而“番棋”就是验证真正实力的最好形式。“南刘”刘棣怀,代表当时南方棋界的最强者,“北过”过惕生,我的老师,也是公认的北方第一高手,他们之间“单挑”过几次,现在很难说清楚,不过最关键的几次,还能记得。
   说起“南刘北过”,我们先要知道中国段位的由来。1942年间,日本棋手濑越宪作(吴清源、曹薰铉的老师)一行来访上海、南京等地,他们授予顾水如、刘棣怀、雷溥华(我的老师之一)、王子晏、魏海鸿、张澹如等为“四段”,这就是中国段位的起点。当时“小过老”还没有段位,“棋份”比刘棣怀低。1947年9月,胡沛泉出资创办了《围棋通讯》,翌年,《围棋通讯》邀请刘棣怀、过惕生来场“六番棋升降对抗赛”,这个比赛可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棋战了,双方都有出场费,但棋份上是先让先(两盘黑棋轮一盘白棋),最后是“小过老”以3胜2败1和获胜。这个比赛确立了“北过”的称谓,开辟了“南刘北过”分庭抗礼的一个时代,双方的棋分也上升为“分先”。同时更有意义的是,“小过老”在抗战八年期间,在安徽老家潜心研究日本围棋理论,通过实践,验证了当时日本理论中讲的大局观、子效分析、弃子等战术的实用性及领先性。使中国围棋摆脱了古谱中的单一扭杀,扩展了思路及认知,翻开了中国围棋的新领域。
   说起日本围棋的流入,这还和段祺瑞、张澹如有关。段祺瑞在台上的时候多次出资邀请日本棋手来华交流,33年退休回上海还邀请过日本棋手来华指导,可见其对围棋事业的热忱之心。张澹如家资殷实的时候不仅资助棋手,月月发奉,同时广收日本棋书、棋谱,建立当时中国最少也是唯一的围棋资料馆。全算起来,每月开销小则上千,动辄上万。上个世纪初大上海的纺织工人月工资也就2元左右,可这2元能养活一家人了。“小过老”在1933年从南京回到上海与顾水如开办“上海弈社”,这个时候张澹如因投资房地产失败已无力支持围棋,所以大家想着自己造血,发展围棋,“小过老”那个时候做顾水如的助手,想必这段期间,接触了日本围棋的大量书籍,同时也和顾(水如)老学了不少。

 

 

(责任编辑:过汉城)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线电话:0510-82629001
loading...